上篇 眼尖的人可以發現,「清單樹」裡有偷懶的部分,例如:資料帶、盥洗用品;我實際上是有詳列的,單純不想公布我有幾本銀行存摺、有多少護膚品,公開我的內褲數量已經是極限;
也會發現我沒有錢包、手機、鑰匙,對!我就懶,隨身攜帶的,不想再列入了;
And 我還是有「紀念盒」是的,多多少少還是真有想留下的「精緻極品」紀念物,只有一個餅乾盒,算是夠節約空間了。
本文標題有兩個名詞:偏見、稀缺;
偏見,
就字面上的意思,對事情描述或下意識的偏頗;
去年我隨意的寫寫我對「客觀與偏見的偏見」;我是認為沒有一件「被描述出來的事情」沒有偏見,就是說,文字、語言、圖像等等紀錄,都是不客觀的呈現在我面前,必須要知道描述者與被描述的人事物狀態與立場,我才能「偏見」的納入我的腦中,不然,對我來說不具參考價值。
稀缺,
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詞彙的地方「所謂的窮人思維」如果太攏長,看不下去,可以看影片「稀缺: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|動畫說書【好葉】」
我認為可以這樣理解「越是先天缺少的東西,越難控制自己的理智。」
所以,我本能一直減少物品的執著是…
Qa 我老家太小,擺不下?
Qb 我腦袋太傻,記不住?
Qc 小時候太窮,沒得買,只能阿Q精神的反操作?
Qd 我愛整潔,但能力不足,以量少就是美,代替整理障礙?
Aa 房間夠大,我自己一人睡,有8坪大小;
Ab 我是記性不好,但,紀念品就是要用來回憶的,書就是看完後,擺架上不時再回味的;
Ac 不窮!沒有餐餐山珍海味、視金錢如糞土,但絕無餓到、冷到、沒玩到;相比相同學區的同學,家裡經濟狀況中等偏好;
Ad 我沒有整潔癖,大整理只有過年前大掃除刷一波,再這丟物癖養成前,大掃除可精彩的。
至此,我還沒能找到執著問題點…
如同前篇所述,事情無絕對非黑即白,上述偏見與稀缺綜合起來,
這個問題不單純
你(我)找對問題了嗎?我的丟物癖不是某個單一事情造成,也非單一事件加劇嚴重,它在我生命的30多年歲月,逐漸累積,我要花多大心力一一審視每件可能的原因;找出成因會不會太耗費心力,解決太少問題?
因為,
心情不好想丟東西,要處理心情不好的原因;
壓力出現想丟東西,要紓解或避免壓力產生;
那,
東西一直丟會不會丟光?不太可能,我沒有這種財力一直重買;
不丟東西要怎麼發洩?狂敲鍵盤,亂PO文章;
還有其他方法嗎?任性請長假,去登山;
迫於現實,沒時間、沒空間呢?平時累積小東西,讓憤怒的我丟;
所以,
左想右想,丟東西並不是大問題,或是,是該解決心理的波動。
而且,
如果又出現想整理、清理的念頭,我就會知道something goes wrong,
生活中有件不如意的事,我該去處理它;或是,清理些小東西,順便靜心思考該怎麼應對它。
「清整癖或丟物癖」這是我生命中的頓號
在種種快如閃電的事情、多如牛毛的資訊,現代社會的急速推進巨輪下,我可以回到舒適圈片刻,掌控我物品的生死大權,享受資本主義下的墮落時刻(只要可以負擔的起,我要丟就丟)
在這小小蝸牛租屋處,這個空間下,我是馬力歐吃下超級星星,無敵的化身!時間雖短,卻充滿無限可能
「一旦我們接受了自己的限制,我們就超越它們了!」又是愛因斯坦的經典佳句。
逆水行舟;果斷接受這種癖好的存在,我還有其他問題要解決,就繼續划船向前唄!
問題在問題本身
我想解決沒有必要解決的問題,把生活搞複雜了;
「如無必要,勿增實體」—奧卡姆原理,14世紀的英國邏輯學家William of Occam 所提出,一語道出我的窒礙點;也是間接引起文藝復興與宗教革命的一段敘述,他的經典著作《邏輯大全》中描述到:「世界是由具體的事物構成,不存在包羅萬象的實體」;
奧卡姆「如無必要,勿增實體」是指,當不能證明一件事件是偽,那就沒有討論必要;聽起來很奇怪,不可證偽,那應該是真的,為何沒有必要探究?
當時正當基督教神學家大量討論「共相」、「本質」之類的事,這種討論幾乎永無止盡,即便有結論,又如何?覺得煩悶的卡爾姆就提出他的觀點,演變成哲學、邏輯學等科學,與神學、形而上學分割開來,社會才能繼續進步啊!
不可證明是偽,意思就是給定一個肯定的敘述句,如果不能找到反例,那這句話就是真的,不過結果仍會容許邏輯上的反例存在(還是有一丁點機率會發生「偽」事件),除了數學定理不容許有反例;目前普遍認定宗教,以及偽科學事不可證偽的;
我們生活中充滿了「一萬種邏輯和機率上都OK的事」,就怕「萬一的偽事件」發生,可以看看「99.9%都是假設」的介紹。
在各領域都有「奧卡姆剃刀」的出現,例如設計、經營、管理等;
對於我來說,除了真正落實不增加「實體」物品外,對於「丟勿癖」不算問題的問題,也需要一併丟出腦外,人生還有更多問題…
啥問題?注意力沒力
硬塞書摘(INSIDE)大概描述了一下這個現代的流行病「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資源」,科技帶來了生活便利,亦也破碎了日常時間;
想想看,工作到一半突然想歇息片刻,有些人走去裝水、泡茶,有些人跑去看看工作空間的花草或風景,最多人是拿起手機刷社交軟體或新聞,我呢?
七百年前的奧卡姆就知道提醒大眾,專心自身的正事,別只討論不可證偽的問題(或是根本沒辦法證明)。
時至今日,沒有形而上學、神學的干擾,卻多了太多被螢幕綁架的人,我也曾經是其中一員…
.Facebook:chungyi.liao
.Instagram:liaochungyid
.Pixnet landing page:lcyspace
下篇:調整注意力,煩惱不煩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