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 介紹幾個平淡生活製造樂趣的方法,有用沒用看個人,總會有適合的方法,都沒用,就只能在繼續尋找新方法,或是綜合、變化一下,發揮個人創意了!
或許找樂趣就是一種樂趣
找樂趣是自己的事,找工作就關乎自己跟公司了,我個人找工作肯定是找有樂趣的、有發展空間的,流水線、固定作業範疇、長工時的就很難納入我的選項,想必大家都一樣,社會逐漸講求工作者的人權了,近期能看到四處缺工,粗活的工作越來越少人想嘗試,或是難以做得長久。
要找工作很多,但都不是想要的而已
大家都想做更有創意,更具意義的工作,似乎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,可能會成為不上不下的辦公室奴工,前前篇 也有大至講述了如何換工作、跳槽、或是增加職能的步驟,不想成為奴工,只能更用心、細心、專心、努力;只不過,仍有不少薪水凍漲的討論 ,今年甚至推給疫情 ,究竟是我不夠努力,還是現實就是如此?
是的,我也覺得薪水很少,買不起房
「理財」這個名詞,人人都朗朗上口,講的一口好方法,我也可以說上兩句:
句一「不過度消費,只消費摯愛的享受」
句二「花薪水是用自己錢,用債務是花別人錢,之後記得還就好」
句二「花薪水是用自己錢,用債務是花別人錢,之後記得還就好」
似乎我是很多債務的人,事實並非如此,但進入社會兩年後,我就一直保持有債務的狀態,這些債務(或是借出來的錢)也生出一些錢,慢慢滾動中,我個人借錢的概念就是:淨值要是正的,流動不能中斷;這樣就可以相對安穩的借錢、用錢。
「淨值」很好理解,就是現有的財產與債務差值,需要大於零,舉例來說:跟銀行借五十萬,就變成現金五十萬、負債五十萬,淨值還是零,加上口袋有十塊錢,那淨值就大於零了,滿足第一個條件;
但是要記得,每天都會花錢,下個月要付本金加上利息,那淨值就會變成負數了;
所以「現金流」就很重要了,我個人是往後推六個月,預計的生活開銷(包含食衣住行育樂、保費等等),以及每個月要還的錢,相比現有現金與存款,一個月一個月推演,確定有足夠現金可以一直生存六個月以上;通常我會不計算投資報酬、薪資之類的,因為不知道明天會不會就馬上失業、會不會公司欠薪、會不會股市暴跌;
也就是說借錢來用,要有六個月的預留存款,或是借來的錢預留六個月的使用量,其他才能運用。
預留金放著不用覺得可惜,可以放在活存利率相對高的帳戶,不僅這六個月沒有還款壓力、生活壓力,較高的活存利率也可以抵銷一些貸款利息,一魚多吃。
借錢來做甚麼,就見仁見智了,買車、買房、買生活品質,都行,但…
句一「不過度消費,只消費摯愛的享受」
我的摯愛分為立即、區間、五年期,跟愛人共享時光、健康、登山、潛水、買房(車)、出國玩耍…,大家可能都大同小異,或許有些人的摯愛還有新款手機、包包、鞋子、運動用品、公仔之類的,有篇說明2017年華盛頓郵報評選十大奢侈品的文章(書籍節錄),竟然沒有一項是物質,不難想像,那些項目都是無法「直接」用金錢買到的,但需要金錢略微支撐。
例如:要有健康身體,平日飲食再正常,也會有莫名病痛需要治療;要安穩與和平的睡眠,總不能連個遮風避雨的屋子都沒有;走遍天下的氣魄,需要一些資金花用;
因此雖然華盛頓郵報的這十項「人生奢侈品」,是關乎「生命價值」的高層次需求,仍要有「間接」的支撐物:金錢。
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,所以,我的摯愛需要挑選
經理人雜誌有一張「價值觀清單」,可以參考文章,選出真正重要的,懶得連結到其他網頁的可以看下面的圖,是一樣的表單:
根據《走吧!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》一書中說明的清單使用方式,大致分四步驟:
先快速掃過清單,體會一下看到項目時的感受,以及腦海中的影像;
再細讀第二次,不排序,選擇15至25個項目;
接著第三次讀清單,認真思考、體會上個步驟篩選出的項目,留下10到15個,一樣不需要排序;
最後,看這十多個項目,跟自己對話,排出重要程度的順序。
以上是她的步驟,但我認為
在第一次閱讀時,手抄一份,更能確實知道每個項目名稱;
第二次細讀時,在每個項目後面加上所聯想的事,例如:自然—登山、潛水;休閒娛樂—潛水;
將會發現,不少項目後面會有重複的願望,但是項目(目標)不同,執行起來也會不同,在選擇時會有更明確概念;
在第三次審視時,再次檢討、移動、增刪減這些項目後面的願望,「價值觀清單」會越來越明確,最後一次(第四次)排序也更能反映實況。
「價值觀清單」可以在我低潮時審視一下,再次提醒自己的目標,確認自己是否真的還是相同的願望,也確認自己有沒有在想要的軌道上;
清單在每次審事都會多多少少有變動,不用太意外。
如果每次清單變動很大,那就是要先確認個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異動過大,或是受到現實影響,扭曲個人的價值觀;
那,「價值觀清單」異動多大才算大呢?
就先用80/20法則歸納,前20%的項目(大約2或3項)變動,有可能是世界觀改變引起的,後80%的項目變動(大約後面8到12項),大多是人生觀變動間接改變的,不管大不大、數量多不多,思考一下:
甚麼改變了,造成改變了甚麼;
知道怎麼走到這一步,就不用怕迷路,繼續走、回頭走、轉個彎再走,都是個人選擇,沒有對錯,只是要認清自己的位置
.Facebook:chungyi.liao
.Instagram:liaochungyid
.Pixnet landing page:lcyspace
留言列表